李汉秋:把根留住,还来得及
初冬时节,金黄的银杏正烂漫,记者如约来到李汉秋家中。谈及小区里成排的银杏树,75岁的李汉秋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我现在搞重阳节,标志就是银杏和红叶。不过,我没有多少时间赏银杏,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李汉秋便立志以学术研究为立命之本。“未名湖畔闪耀着的众多学术巨星,令我着迷。”他笑着说。北大的第一学期,他门门五分,但仍觉学识不够。因吃饭慢而得名“李慢”的他早上去图书馆动作却特别快。他笑言,不快不行呀,图书馆“抢”个座位可不容易。彼时,北大周末组织学生跳交际舞,文娱委员到宿舍“清室”,确保人人参加,不留死角。“为了学习,我这样‘冥顽不化’的‘抗拒分子’,便采取‘游击’战术,钻进洗澡间逃避‘搜索’。”李汉秋回忆道。
读书时候的功夫没有白费。1978年,“文革”后第一次评职称,李汉秋被破格评为副教授,轰动一时。谈及这段经历,他颇为自豪。1989年他的“古典小说戏曲多层次教学”获首届国家级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至今,他出版研究《儒林外史》的专著16部,研究关汉卿的专著4部,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的书已逾50部。国学大师张岱年评价说:“《外史》《红楼》深解味,汉卿实甫真知音。”
“提升生命价值,延长价值生命”是李汉秋不变的追求。他一再强调,物质生命是有限的,但精神价值的生命可以延伸。学术研究不能搞过眼云烟的东西,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争取比肉体生命更长久。
1989年,李汉秋调任bet36体育官中央宣传部部长,并连任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政协,我不能老讲《儒林外史》,要做关系国计民生的事,致力于两件事:一是提倡传统美德,二是中华节日体系建设。”李汉秋说。自1991年起,他连续20余年在全国政协会议和媒体刊物上建言加强道德建设,不断提出新的具体建议。1994年《光明日报》刊出他主撰的《新三字经》。一石激起千层浪,只隔一天台湾各大报就发表评论,认为这是代表中国的;钱学森写信说“感其重要性”;张岱年写信称“是深思熟虑之作,甚佩甚佩”。由此,全国掀起了《三字经》热,对推动中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之后,他隆重为“仁义礼智信”恢复名誉,又提倡“诚孝仁义公”为“新五常”。在他的努力下,清明、端午、中秋以法定假日形式固定下来,他也因此被誉为假日改革的推手。他“俏皮”地说:“中国假日制度改革,有我一份功劳。”
像一名勇敢的战士,李汉秋为弘扬传统文化矢志不渝,却也不乏争议。有人说关心节日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是小题大做,也有人认为他搞形式主义,是狭隘民族主义的表现。李汉秋说,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证,世界上被屠杀消亡的民族是少数,多数消亡都是文化消亡。“现在的年轻人不过自己的节日,热衷于过西式节日,文化记忆也就是西式的,将来就没有民族文化的记忆,这非常危险。趁现在,趁我们传统文化的文脉还未断绝,赶快把根留住,还来得及!”他挥了挥手,言语掷地有声。
![](/images/imagescontent2015-0120150106112111329141.jpg)
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十一场侧记
“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伦理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优长。”在题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传统文化》的演讲中,人文科学学者李汉秋提出,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应优先建设三大人伦关系:亲子关系(血缘伦理)、夫妻关系(婚姻伦理)、师生关系(代表层级伦理),具体而言可落实到亲子爱、夫妻情、师生义。12月5日,“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十一场在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开讲,主讲嘉宾李汉秋旁征博引,讲述了伦理道德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地位。
李汉秋说,在精神文化层面,西方文化重宗教,中华文化重人伦。重视伦理道德和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中国人早已把家这个基本关系扩大了,把人类的爱心和德行由本义属于家庭的亲子之爱推广开来,从爱亲走向“泛爱众”,从家庭走向社会、走向自然。
李汉秋说,爱情是永恒的题目,情侣夫妻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伦关系之一,是家庭稳定与和谐的基石。“家和万事兴”,家是夫妻共同经营的、编织着梦和酸甜苦辣的窝。“糟糠之妻不下堂”、患难夫妻情义长,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李汉秋接着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足见师生一伦的重要。这一伦也代表着家庭之外社会上的“层级”伦理关系原则。现在的教师节,多是学生为老师庆祝节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尊师。还应通过教师节培养教师为人师表的职业意识,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增强对所从事职业的敬意。
广东龙门是“中国农民画之乡”,龙门农民画家陈少元与李汉秋就民间艺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交流互动后说:“正如李汉秋老师所言,我们用自己的绘画方式,讲述中国农民的故事,弘扬传统文化。”
惠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雁行说,基层百姓很少有机会聆听国内著名专家的演讲,希望多组织这种基层百姓需要的讲坛。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李萍对讲座点评道:“李汉秋先生倡导的优先建设三大人伦关系,让伦理道德建设入脑入心,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与发展。”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农工党中央”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农工党中央和农工党中央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如有需要链接转载或其它 方式调用者,请注明摘自“农工党中央网站”或相关字样。
②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农工党中央”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为提供更多信息和促进交流之目的,不代表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我们不作任何承诺保证,不承担任何的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农工党中央",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