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红委员做客新华网谈“双一流”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编辑:陈静 来源:农工党浙江省委会 时间:2018-03-12
3月8日,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以下简称“浙大”)副校长、农工党浙江省委会主委罗建红做客新华网2018全国两会特别访谈,就“双一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接受访问,并与网友在线交流。
建设一流大学要有长远发展战略
主持人:有观点认为“双一流”的出现会对高校进行洗牌,未来还有很多的后起之秀,浙大准备如何迎接新的竞争?
罗建红:为什么要建设“双一流”大学?因为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到时机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大学从综合实体上都能建成真正国际一流大学,但如果某些单科学校或者某些大学里的某个学科可以建成国际一流学科,这样也会带来新的机遇。
建设“双一流”大学确实可以引起新一轮竞争,我们从两个层面来看:首先一流大学是综合实力强的、强调多学科的。办综合性一流大学和办单科一流学科总体的责任是不一样的。多学科在一起的大学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交互,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产生出新的学科发展,孕育新的学科创新。单科院校能够做到一流学科,但不能孕育新的学科,创造新的科学创新新机遇。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谈到竞争,主要还是综合性大学之间、一流大学之间的竞争。
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应该看到,所有的排名、排位都是按照不同的权重分到不同的办学指标里面去,然后会形成一定的排序。大家如果过度重视排名、排位,有时候会产生误导,缺乏战略定力,缺少根据学校特色和优势来确定历史阶段,采取特定的发展战略的定力,对学校长远发展不利。
当然,浙大的目标一直是清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非常明确,有很好的学科发展基础。第一,我们在长期发展竞争中获得现在的优势地位,所以竞争是我们学校办学的基因之一。第二,要获得更大的发展自信,要看排名,也不看排名,甚至要引领排名,这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
浙大的目标是要成为世界著名顶尖大学
主持人:去年浙大迎来了120年华诞,迎来了新开篇,在这个新起点上,浙大制定了什么新的发展目标?
罗建红:站在当下,我们的目标是把浙大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 根据这个目标,我们的第一步计划是到2020年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第二步是到2035年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第三步是到2050年成为世界著名顶尖大学。
我们怎么来定义这三步呢?一般来讲,成为一流大学意味着在国际主流评价体系里,学校能够进入世界大学排名的前100名,其实目前在一些评价体系里,浙大已经是前100名了,所以2020年应该可以达到第一步的预期目标;第二步,到了2035年,浙大要进入一流大学的前列,也就是世界排名前50名;最后一步,成为世界著名顶尖大学,意味着浙大要进入世界排名前25名。
浙大三步走计划跟国家的发展的大战略是吻合的,同时浙大也会遵循办学的内在规律。这既是浙大的发展目标,也是党和国家以及老百姓对浙大的期望。
通过“平台+政策性”全链条方式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主持人:去年浙江大学科研硕果累累,捧回了多项国家科技奖,您和团队最新研究成果的发布也为自闭症患者送去了希望。作为一个科研高产,成果转化数量同样喜人的高校,浙大是怎样让这些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产学研”结合的?
罗建红:学校的一个功能,就是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然后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浙大现在一年约有40亿的科学研究经费,产生了大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这些年来,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方面,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办法,专门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委员会来统筹所有科技研发相关各平台的工作,制定了浙大的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和相关流程。高校科研项目往往是一个创新型的工作,它变成产品中间还缺少好几步,这中间非常重要的是鼓励教师把科技成果转化。
首先,对技术进行研发,实现产品化。以前没有一个链条,现在更加注重全链条的科技成果的转化。这里要处理几个关键的问题。一要处理知识产权的问题。在国家科研计划支持的情况下,老师在学校得到的科研成果是职务型的成果,要得到合法地回报非常重要。在浙江大学,如果将老师的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比如卖掉一个专利,教师及其科研团队可以得到费用的70%,另外30%归属学校和院系,这对老师是一个极大的鼓励。现在这个分配条款是明文规定的,让老师没有后顾之忧的把他的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往下推进。
其次,我们通过全链条式的“平台+政策性”的方式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学校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定老师继续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细则。我们还建立了技术交易平台,老师的科技成果要通过市场化的机制,通过公开透明的操作流程来实现这个技术被市场认同的价格,这个价格还是分层的基本依据。此外,学校构建了很多创新载体的平台,例如我们有全国性布局的工业研究院。这些创新载体利于老师做原创性研究,还可以在这些创新载体里继续做下游研发,跟企业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跟其他地方政府形成合作关系。这样会实现科学研究的重要应用功能。全链条式的管理和服务现在基本都已建立。
每年我们申请的专利数也很多,技术转让的总额都非常可观。这反映了浙大在学科构成的综合性上的优势。我们大概有一半的力量是工科的,有一部分力量是农科的,医科有少量,所以是以工农两个学科为主做科技成果的转化。
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
主持人:“双一流”建设为何会被举国上下寄予厚望?
罗建红:我国每年有40万学生选择到国外读大学,比例不小。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这一现象。一方面,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出国留学可以给孩子多一条发展的路径。
另一个角度,从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说明我国本科教育的质量仍有提高的空间,需要加强建设更加多元和包容的人才培养机制。
老百姓需要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供给,来满足让下一代接受更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要求。这种质量不仅仅体现在学科水平上,也体现在培养人才的基本理念,大学的基础性设施等方面。应该说,老百姓关心“双一流”建设,更多是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切。
此外,老百姓也希望我国高等教育在科技创新成果方面也是顶天立地的,能够提供更优质的科研创新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国防、医疗等。
老百姓还希望我们的大学在文化传承和引领上,有自己的“大家”,能够满足人民对自身文化、自信等的需求。大学的功能有许多,包括培养人才、开展教育、科技研究、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以及国际交流等。老百姓关注“双一流”建设,直观来看,是关心教育质量。综合来看,有多方面的期望。
主持人:怎样做才能提高目前民众对于教育的满意度呢?
罗建红:我在学校里面分管本科教育,我觉得在“双一流”的建设当中,我们要充分重视本科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使高等教育在本科教育层面更有活力,更能满足孩子们对本科教育的不同需求。现在在推动的高考制度改革,也是在保证公平性前提下,尽可能从更加科学的综合角度拓展对学生的教育和优良的评估。
现在国家下了很大的决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同步推动高考制度改革,用包括高考、学考,一流大学扩大自主招生比例等多种方式选拔人才,让整个社会一同参与到高等教育的改革里面来。
我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第一关就是生源的选拔。生源选拔需要全社会达成一个共识才能实施,不单单靠高校本身。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高校的提升与经济发展相似,不仅要提高入学率、扩大规模,还要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体现其在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方面所作的综合贡献,老百姓才会满意。